《篝火之夜的异乡人》
1605年的“火药阴谋”原本是一次政治事件,如今却演变为全民庆典。人们会在盖伊·福克斯节Guy Fawkes Day之夜(又名篝火之夜Bonfire Night)燃起篝火、放烟花,有时还会焚烧稻草人(不止是盖伊·福克斯的),既是纪念历史,也借此驱散冬夜的寒意。
篝火、烟花,还有那股透骨的寒冷,几乎成了英国冬天的序章。
英国的冬天总带着几分寂寥。七年前初到这里时,我还不曾如此容易触景生情。直到今年,竟才第一次真正参加盖伊·福克斯之夜。或许是因为知道未来的几个月里,自己将置身于那灰暗阴湿、昼短夜长、雾气缭绕的冬季,只觉更添几分忧思。
在等待烟花升空的片刻,我们坐在草地上,风有些冷,空气中偶尔飘来一丝奇异的烟草香。远处传来爆竹的低沉回响。身边是几位新结识的伊朗朋友。有人与我同行,是博士后,讲着一口流利的法语,过着极简的游学生活,即便深夜也会去图书馆工作;也有管理学院的硕士生,笑着抱怨自己如今太闲,反倒羡慕我们的压力。
真是人生起伏,众生各异。可他们无一例外地对东亚文化充满好奇。从他们的言谈中,我能感受到日韩文化在国际上的深远影响,也感受到中国近年的新兴力量。反过来,他们又对我了解伊朗历史感到意外,这大概就像外国人说着流利中文时,我们的赞叹吧。当彼此对对方的文化有所了解,距离也就瞬间拉近了。
后来,以其中一人分享波斯地毯为契机,我们聊到了伊斯法罕的建筑。恰巧,我很喜欢那里,于是我提起纳克什·贾汗广场,那座由阿拔斯一世在萨法维黄金时代修建的城市中心;提起沙阿清真寺那片蔚蓝的穹顶,仿佛海浪静止的瞬间;也提起谢赫·卢特富拉清真寺,那座没有宣礼塔、却因光影与几何而神秘至极的殿堂。朋友们听了,神情忽而温柔,眼神里闪过一抹熟悉的怀念。有人轻声说起自己曾在伊斯法罕游学的时光,晨祷后的清真寺广场、阳光掠过瓷砖的光影、午后巷口的石榴汁香气……那些画面让远在英国的他至今难忘。
他们说,伊斯法罕的蓝不是单纯的颜色,而是一种心境,一种人们与神、与美、与历史共处的方式。那语气里有一种温柔的自豪或者是敬意,也带着淡淡的乡愁。那一刻,我忽然意识到,我们其实是一样的人:都在异乡仰望烟火,谈起遥远的故土。那种夹杂着思念与温情的神色,我在他们的脸上看到,也在自己的心里感到。或许每一个远走他乡的人,都会在别人的乡愁里,重新看见自己。
那一刻,风仍冷,烟火在天幕上炸开,夜空映出短暂的金色与青蓝。我想,人与人之间共情的瞬间,就像这夜空的烟花一样转瞬即逝,却在记忆里久久不散。
有生之年,我确实希望能去一趟伊斯法罕,看看那座被称为“天下之半”的城市,看看它的历史与现在。或许在那里,能找到一种与他们心中一样的怀念。
烟花摄影
烟花摄影的配置如下:
| Camera | Canon 90D |
|---|---|
| Lens | 18-135 mm |
| ISO | 100 |
| Aperture | f/8 - f/11 |
| SS | 1/4s, 1/2s or 1s |
| Mode | Cont. High |
| Focus | Manual |

部分信息可能已经过时